查看原文
其他

没有导航的年代,苏东坡是怎么来到广州“逛街”的?

广州日报 广州日报 2022-06-15


广府文化兼容并包,
既承百越基因,
更受中原文化哺育及西方文化影响。
是什么带来这些璀璨文化的种子?
古驿道与海上丝绸之路功不可没!

两千多年来,翻越南岭的众多古驿道打破地理限制,逐步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,通过水陆转换,联系中原及海外的南粤古驿道脉络。



其通往粤北、粤东、粤西,南下大洋,一头穿越南岭,北联长江流域和中原腹地,借由京杭大运河沟通整个北方地区;另一头则接起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州。


花都区百步梯古道遗址


由此,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古驿道源源不断将中原的商品、文化、人才输送到南方;

同时,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海外多元文化,又从广州通过南粤古驿道,不断传送至内地,开启了中外对话、交流、贸易的窗口。

时至今日,
驿道早已超越了水陆概念。
广州作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,
再一次站上了历史的新起点。




什么是南粤古驿道?


南粤古驿道,是指1913年前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、运输物资、人员往来的通路,包括水路和陆路,官道和民间古道。
南粤古驿道以广州为中心,朝东南西北辐射。
古驿道路线图
东路古驿道:主要指广州往东,经猎德、扶胥、增城等地,联系闽赣的东西向古驿道网络。广州境内有扶胥、夏街古道等遗存。
南路古驿道:主要指广州往南、珠江入海口西岸水陆联运的古驿道网络,保留有广州黄埔古港、南海神庙、岐澳古道等古驿道遗存,连接广州海上丝绸之路。
西路古驿道:主要指广州往西,沟通桂、琼等地的古驿道网络。彩虹桥、十三行码头、陆贾城码头等遗存均在古广州城西边。
北路古驿道:主要指广州往粤北,通往江西、湖南等地的古驿道网络,保留有西京古道西线、西京古道东线、大官路、钱岗古驿道、京溪古道等遗存。



五路古驿道 直达赵佗城

秦朝修建古驿道,

主要目的是以“修路”定乾坤。


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派任嚣、赵佗挥师南下,在五岭(越城岭、都庞岭、萌渚岭、骑田岭、大庾岭)间筑驰道,修灵渠,一举统一岭南。



任嚣、赵佗等人建城后,巧妙利用天然水系,建设了城内外水陆驿道系统,并开东、西、南三城门与三向驿路接驳,形成今北京路、中山路一带“丁”字道路结构。




赵佗继任南海郡尉后,曾两次自立为王。


陆贾两次出使南越国,成功劝说赵佗归汉,岭南重归中原王朝版图。


两千多年前,西汉名臣陆贾于增埗河古码头登岸,在今西村一带筑泥城驻节(旧指高级官员驻在外地执行公务),与南越王赵佗商谈统一大业。图为陆贾纪念亭,就建于陆贾当年居住之地。


如果当时有导航,陆贾走官道进入广州城,路径或许是这样的:


从中原出发至湖南,先翻过越城岭山脉,渡灵渠,经西江、北江,过三水,最终来到番禺城西面水道,从陆贾城码头(今南源街)登陆,筑泥城等候。最后从城西水驿入城,来到西汉南越国宫署。




汉代开辟新的水路古驿道,

实现了国内与国际交通

干线的衔接联通。


那时,先民可从番禺城远航至中南半岛、马来半岛及印度、锡兰等地,远洋商道使海上贸易从无到有,渐渐萌芽。


“此路一开,财货通矣,人才出矣,遐陬之声(指当时岭南语言)变矣。”


南宋学者周去非在《岭外代答》里如此概括开凿古道对于岭南的影响,秦朝驿道开通后,大量铁器从中原引入,改进了岭南的农耕模式。


一斧一斧削山劈岭

海内外客商聚广州


隋唐时期,

中国建立了“长安—洛阳”

的贡路辐射系统,

南北大运河的开通

直接导致经济重心移往东南。


当时,唐代名臣李渤重修灵渠以通巨船,使越城岭道成为岭南大宗货物北运的主要通道,加上张九龄拓宽大庾岭道,广州因此跃升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。


唐代,

广州是“万里通海夷道”的起点,

也是“扬、益、荆、广”四大商业城市中

唯一一个不在长江水系的城市。


据说,张九龄经过对梅岭的反复考察勘测,选定了从大庾到南雄距离最短的一段路线,比秦朝古道缩短了整整4公里。


4公里现在看来不长,但对古人而言,在不负重的情况下还要走近2小时,如果要往来运输货物,时间就更长了。


拓宽大庾岭道有多困难呢?

我们看看史籍里的记载就能明白。



据史载,张九龄亲力亲为,带着“团队”走上灌木丛生的山路,冒险勘探、丈量,设计最佳方案。
工程计划议定之后,他在冬天农闲之时,募集大批民工来修路。
他还时常星夜上岭视察工程进度,并指挥工匠一斧子一斧子削山劈岭,最高处削去了30多米。

隋朝,

广州城设立南海神庙 (波罗庙),

这是北方商人携货南下广州、

外商前来广州的古驿道终点,

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广州远洋贸易的标志。


南海神庙


阿拉伯商人乘坐商船,

从巴格达的底格里斯河码头出发,

漂洋过海来到广州城,

就在南海神庙旁登岸。


每逢交易时节,外商从狮子洋乘船入广州城,远洋船舶经过扶胥港转换停泊,换乘小船沿珠江东行。


古时候,在珠江上行驶的船只以花塔、光塔为地标


他们远望光塔地标,行至码头登陆,并在其附近聚集。久而久之,光塔附近形成十余万外商聚居的居住区。


唐朝政府为此专门设立“蕃坊”,其范围大致以今天的怀圣寺为中心,北至中山六路,南至惠福西路,西至人民路,东达朝天路。


沿驿道建墟市 猎德扶胥兴起

宋元地方政府

沿驿道建墟市,

以方便来往官吏交通生活、

防卫海疆和加强地方治安。


广州郊区逐渐形成区域内部市镇体系,使驿道成为区域共同体的连接网络。


广州城外则出现了“卫星城”——猎德、瑞石、平石、大水、石门、白田、扶胥、大通等宋朝“八大镇”。



900多年前,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被贬谪岭南,沿着唐朝张九龄拓宽的大庾岭道来到广州。


苏东坡兴致勃勃地游览了白云山蒲涧、扶胥镇的南海神庙。他与道士谈古论今于天庆观(位于今中山六路一带),邀约友人把盏欢谈,更迭唱和。


白云山蒲涧


酒意一上头,苏东坡还在天庆观墙壁上挥毫题写:“东坡饮酒此室,进士许毅甫自五羊来,邂逅一杯而别”;他还在白云山“蒲涧濂泉”(宋元清时期“羊城八景”之一)留下《题广州蒲涧寺》传世。


宋元之际,中原移民不断通过大庾岭梅关古道来到岭南安居,把中原城市中商业街巷的规制也传播到梅关古道沿线区域,也就是珠玑古巷附近。



位于从化的钱岗古村已有600年历史,其最早居民就是由珠玑古巷迁徙而来的。


近日,记者来到钱岗古村,时间仿佛凝固一般,村庄安详静谧,树木郁郁葱葱,村民怡然自得,广裕祠古色古香。



村内广裕祠与北京故宫是同年修建的,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。广裕祠保留了宋代建筑构造设计手法。


被誉为“珠江三角洲的清明上河图”的《珠江江城图》就曾出现在广裕祠西门更楼的木雕封檐板上。


城北专用驿道 赶考必经之路

明清时期,

洋舶来到广州,

一般停在扶胥港,

即今黄埔区庙头村一带。


到了明朝初年,扶胥镇水域泥沙淤积变浅,船舶无法靠岸,港口才移至琶洲黄埔村一带水域,始称“黄埔港”。



黄埔古港与其中的麻石街是当年古驿道的一部分,远洋船只在此停泊,更换小船入珠江,直接带动了黄埔古港码头附近村镇的发展。


长洲岛近代造船业也因此兴起,至今留下“柯拜船坞”为证。


黄埔村的麻石街


此外,市区现存的天字码头在当时亦是清代知名的古驿道码头,官员在广州城赴任、卸任,都在这里上下码头。


广州城北有一条古驿道,曾是官员赴任走的陆路专用驿道,也是举人上京赴考、商贾往来的必经之路。



读书人也喜欢求好意头,这条古驿道就被称为“大官路”。


岭南文化学者、作家黄剑丰在《白云深处》一书中介绍,当年举人沿着大官路上京赴考,往往先到“京溪古道”歇脚。


京溪村北面有一口古井,因有众多文人墨客光顾,村人将其呼作“斯文井”,村名也称为斯文井村,如今古井仍在,并成了白云区登记在册的文物单位。



驿道新生:
活化利用古道 助力乡村振兴


自2016年起,

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展

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,

近年来开启了一系列行动计划,

包括南粤古驿道定向越野大赛、

驿道“三师”下乡、

文化创意大赛、

发掘古驿道侨批文化、

制作南粤古驿道音乐等。



广州深入调查广州古驿道历史遗存分布情况,探讨古驿道线路布局,并提出保护利用策略。


据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提供的数据,截至目前,广州市内已发现古驿道本体遗存及相关遗存78处。


其中陆路古驿道遗存16处,2处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包括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、花都区百步梯古道遗址。



经统计,广州古驿道线路沿线有古村古镇62处、美丽乡村86个。


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、“三师”专业志愿者曹劲看来,在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修复和利用过程中,既要借鉴传统的东西,又要引入新的审美体系,让不同的元素在统一公共建筑或空间环境里相互连接、融合,形成前后接续的关系,才能真正让陈列在岭南大地上的遗产“活”起来、“火”起来。




始发中原 畅达海外
记忆留存 乡愁所系


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荣光中,

以广州为中心的南粤古驿道

承载整个岭南乃至中国

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、人口

及语言等诸多方面发展与变迁,

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。



车同轨,书同文。古驿道联系中原,在南粤大地上蜿蜒前进,谕令、公文、官员、军需往来不绝,成为国家政治统一的象征。


商品在古驿道上流动,物资被运送至五湖四海。



如今,广州市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,交通枢纽功能更加完善,支撑城市空间作用更加明显;


枢纽辐射能力更强,综合服务效率更高,基本建成集海陆空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、层次分明、四面八方、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网络,形成“连通世界、辐射全国”的综合运输体系。



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说,他从小住在古驿道旁边,小时候看着飞驰而过的火车,他特别希望搭上列车走向现代生活。


多少年过去了,他现在做的事情就是让记忆中的古驿道走近现代生活。让历史走进现代,这也是古道保护者所做的创新性利用。



诚然,
两千年风云一瞬间,
古驿道已经走进历史,
但广州未来之路却越走越宽阔。

广州现存部分古道遗址:01

北京路千年古道(越秀区)

02

钱岗古道(从化区)

03

影古古道(从化区)

04

溉洞古道(从化区)

05

东坑古道(从化区)

06

莲麻古道(从化区)

07

正果洋古道(增城区)

08

银场古道(增城区)

09

夏街古道(增城区)

10

廖村古道(增城区)

11

横塱古道(增城区)

12

新围古道(增城区)

13

百花古道(增城区)

14

百步梯古道(花都区)



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
查看更多精彩内容
↓↓


统筹/读懂广州工作室 刘幸

文/广州日报·新花城记者:刘冉冉、刘幸

图/广州日报·新花城记者:高鹤涛、莫伟浓、李波、苏俊杰

部分图为广州博物馆供图

视频:广州日报·新花城记者 曹景荣 高鹤涛 实习生 陆榕融 曹千池

剪辑:广州日报·新花城记者 曹景荣 实习生 陆榕融 曹千池

海报文案/林玮琳

海报制作/周振丰

广州日报·新花城编辑:贺风玲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